2020年 6月6日,北京正式开启持续至“十一”黄金周后的大型全市性促消费活动“北京消费季”。当天,北京市政府通过京东发放了首批300万张北京消费券。消费者在京东App上搜索“北京消费券”,可领到价值60元的线下餐饮购物消费券或单笔订单满2000元打9折的智能产品消费券。看到自己的群友得到了实惠,一群人跑到京东App上领券。但打消费券主意的,除了消费者,还有骗子。正当一些人热议怎么抢消费券的时候,骗子也出手了。
有消费者反映,在北京消费季发券的第一天,微信群里出现了一则名为“京东集团为回馈社会全民派发购物津贴”的红包链接,该链接中称,“该活动经过微信官方认证,抢到的购物津贴可提现”。不过,腾讯微信和京东已经证实,该链接为传播虚假内容。一位安全专家对AI财经社表示,有促销的地方,肯定有薅羊毛的人,利用微信来薅羊毛的玩法很多,但最终目的都是要变成钱。根据微信平台的介绍,诈骗嫌疑人会把“假红包”链接的封面,包装成各种容易让人上当的形式,以各种正规名目吸引用户点击,并伪造页面内容,欺骗和诱导用户再次转发。“假红包”利用微信的好友关系链传播,容易让用户降低警惕性,用户收到由自己好友转发的“假红包”链接,出于对好友的信任,容易点击而上当。
上述安全专家解释,“利用虚假链接内容的方法有很多玩法,要看点开是什么形式,一种是页面直接嵌入广告,可以借每一次点击给广告一次展现,诈骗嫌疑人按照广告展现次数提现赚钱;一种是要求关注公众号,加好友之类的,这种形式收割的是用户,但不管收割的是流量还是好友,最后都能变成钱。”除了靠传播虚假内容赚钱之外,也出现了薅羊毛的消费者和商家,他们联合起来变相领补贴。
在之前已经发放过消费券的城市,曾有领券的消费者找到合作商家套现,比如,一个消费者手中有10元消费券,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向商家支付30元,商家一共收到40元,商家可当场返还35-38元现金,剩余的2-5元作为商家收取的套现手续费。商家之后再去领政府和大平台的补贴。疫情之后,全国各地都在想尽办法促消费。北京等地推出了补贴政策。比如,整个“北京消费季”期间,消费者可在京东领走122亿元北京消费券,这些消费券将采取22亿元政企专“券”联发+100亿元平台万“券”齐发的模式。而在智能产品消费券方面,包括京东、小米等线上平台和小米之家、居然之家、百安居等7家首批参与活动的实体门店,31类指定的智能商品单笔订单满2000元,政府与企业共补贴10%,最高补贴400元。
而银联、腾讯等支付平台,京东、苏宁易购、寺库等电商平台,盒马鲜生、红星美凯龙等线下实体商业,共同推出“百亿补贴”让利。这些大平台让利和政府补贴,也让一些商家、黄牛和消费者盯上了。不过,消费券拉动消费仍是主流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《消费券的中国实践》报告显示,消费券具有快速、小额、大量的特点,有效期短,发放两周内核销率可达六至七成。据统计,今年3-4月间,受支持行业的支付笔数反弹程度是未受支持者的3.11倍,金额反弹幅度是后者的5.15倍。
标签: 微信红包封面怎么设置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