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觉:尚书中“德”和“天命”与“治”之间的关系

9158APP 474 0

  近一两年来不知为何喜读尚书。虽学养浅显,见识不足。好在有众多前人研究给于我启迪与学习的帮助,故能有一点微末、浅显的心得体会。现以笔记的方式逐渐记录在此,以求不断巩固,以达到逐渐提高丰富自身修养的目的,同时期盼看帖朋友,予以不断批评和指正。此也作为本人对中华先民们尊敬之情的一点表达。

  尚书中的“德”和“天命”与“治”之间的关系(之一:周初诰辞)

  (-)总说

  周公无疑在尚书中属于重要人物,而体察其思想,或可以对古人“德”、“天命”、“治”此三者间的关系有更多理解。而周初诸诰,无疑是体现周公思想的重要篇章。“诰”这一言辞形式,衍生于祭祀仪式中。而这种言辞形式或正是殷周诸多观念发生变化的体现之一。周人的诰中,更多的体现出了世俗性以及政治性。殷人生活诸多领域的行为活动之前,都要祭告,占卜,以此来察知凶吉。而其祭祀活动中,主要的指向对象,或者说诉求对象都非现世活人。而周在沿袭祭祀这一活动上,在殷人祭祀仪式的基础上,发展出新的指向对象。在诉求上,更多的指向了现世活人,其中的内容也多是对世人的教育以及各种行为上的规劝。侧重点也自不同,如周公在祭祀中,多弘扬文、武的功德。此原因或许因为周公历经文武时的天下之乱,看到纣王安天命而忘德,以及殷人重刑所造成的对“民”的伤害。总结当时的社会现象而得出的经验教训。体察周公的治国理念,会发现其始终是对天命怀着一种敬畏之情,有一种天命不可测的感觉。这理念贯穿其一生。故对如何治理天下,如何维护政权,始终怀有一种谨慎勤勉的态度。如最初的:弗造哲迪民康,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?再到后来的召诰,洛诰中的以“德”的偏重,体现的是一种殷周政治理念的变化:

  殷人重刑、尊鬼神、听天命————周人慎刑、敬鬼神、以德济天命

  这背后是人在殷周时期的政治重要性变化的体现。这在周初就有明显体现。天命不可测,而社会现实却可以直观的察知。故民在周公的政治理念中占有极大的地位。而被周公认为是治之本。天命难知,唯有正确的治民方法可以依靠。故周公重德,敬畏天命。而以诸诰中不同时期,不同的事件来整体连贯的观察这一思想的体现,这中间的变化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。而其中关于如何安定殷民的方法,更是直接体现了周公的政治理念。

  (二)政治地位的确立

  大诰中体现的是周公摄政后所面临的第一次政治考验——平乱。通过大诰可以看出,周公面临的是一次规模不小的有预谋的叛乱。由此也可看出,武王时周的统治并未稳固。殷的残余势力依然拥有极大的力量。从周公不断的强调天命来看。以及强调平叛的行为是继承周文的遗志行为来看,而文王是承天命等的言辞来看。周公在周统治的奠基阶段,作的努力是以对祖先的继承,对天命的承顺来赋予统治合法性。此也是不管周统治,或者周公摄政的政治地位,得以确立的依靠。

  “殷小腆诞敢纪其叙。天降威,知我国有疵,民不康,曰:‘予复。’反鄙我周邦。”此时反叛者选在一个政权交接的时机。“洪惟我幼冲人,嗣无疆大历服。”此时周公在诰中所流露的是一种,敬畏天命。承认艰难的时刻,自己所知有限,需要用占卜的方式来知天命。而体察周公这一行为的背后,所要表达的含义是:周承天命以伐逆!这是于武王伐纣时的心态地位大不相同的!此时周以承天命,成为正统。是以君的身份来平叛!如所言:“敷贲,敷前人受命,兹不忘大功!”故以此身份明示天下诸侯。“肆予告我友邦君,越尹氏、庶士、御事,曰:‘予得吉卜,予惟以尔庶邦,于伐殷逋播臣。’此为周公“统一战线”的手段。利用当时民众对于天命的敬畏,以君主的身份,表示上天要帮助周消除天灾!如所言:“已!予惟小子,不敢替上帝命。天休于宁王,兴我小邦周,宁王惟卜用,克绥受兹命。今天其相民,矧亦惟卜用。呜呼!天明畏,弼我丕丕基!”

  周公在此次事件中,首先说明天命在周,以强调天命所属。其次是说自己的行为是在继承文武的事业,是在此基础和方向上予以稳固和发展。王曰:“若昔朕其逝,朕言艰日思。若考作室,既底法,厥子乃弗肯堂,矧肯构?厥父菑,厥子乃弗肯播,矧肯获?厥考翼其肯曰:‘予有后,弗弃基。’肆予曷敢不越昂敉宁王大命?若兄考,乃有友伐厥子,民养其劝弗救?” 周公在此不单单为周的统治正名,也同样在为自己的摄政合法性正名!

  “天命不僭,卜陈惟若兹。”这句是很强势很坚决的言辞。从根本上否定了叛乱,并以天的名义宣布叛乱者必将失败。

  周公面临此考验时,从天命上首先明确了叛乱者逆天命,其次着重声明了周自文王承天命到他的摄政,此之间存在一种延续关系。也就是自己做法的合理性。同时声明叛乱者的行为是一种灾难,说明他们行为的不正义性。同时从文王事业的继承的角度说明平叛的必须性,以及通过占卜来说明天意是支持此行为的,是消除灾难的方法。

  下篇:(三)周公的政治理念

标签: 天命奇御攻略

发表评论 (已有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